某医院HIS系统使用多年,上线后几乎从未进行过大的更新升级,其结构与功能已然无法满足医院信息化的要求,且财务和绩效统计报表无法实现或实现了但数据不准,随着医院的快速发展,临床又出现新的业务需求时,系统不支持相应功能;系统架构老旧,异构专业系统较多,各部门之间无法互联互通,不能满足业务部门对数据更深层次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医院就需要尽快更换信息系统以满足业务和数据需求。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医疗信息化发展,很多中小医院把更换医院信息系统提上日程,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医院信息系统更是被定位为医院的一项基础工程,明确指出要强化医院信息系统的支撑作用,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远程与互联网医疗,推动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研发应用,探索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消费信息互联互通。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是不言而喻。
不过,医院若要更换一套可以持久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作为“地基系统”的HIS系统,只要医院在运转,系统就必须保证稳定运行,而医院又不同于其他的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是全天24小时运转的,这其实对系统的要求是很高的。
在系统的选型上不仅要做好前期市场调研,选择与机构业务适配度较高的系统,还要在系统实施中重新梳理初始化基础数据,分配权限,优化流程等,上线后磨合适应,规范使用,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所以,医院在更换系统之前,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更换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系统选择
信息化系统的选择不能只凭借厂商的知名度,就直接选择合作伙伴。医院在选择系统之前,要了解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并要基于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结合信息化投入预算和对产品了解、供应商的专业性进行综合评估,比较分析,尤其是针对医院现有在用的系统的业务痛点及不能实现的业务功能让供应商进行展现,而不能仅听供应商标准的售前PPT演示,最后选择其中最适合医院需求和特点的产品,包括经济性、技术先进性、架构主流行、可扩展性、安全性等一系列要求。笔者之前写过“选择HIS系统的几点思考,避免踩坑”,这里就做赘述,主要概括为三点:
1)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要确保医院管理系统能至少满足医院未来3-5年的发展需求与扩展(技术发展很快),比如当前医院选择系统主要考虑电子病历水平、过级要求、系统的一体化程度、数据的统计分析等,考虑到今后医疗业务的拓展,系统架构必须要具备可扩展性级标准性,方便日后可灵活增加或集成功能,才能满足医院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同时也避免医院在后期投入较大的“接口费”成本。
2)投入成本
一般中小型医疗机构或民营机构预算有限,所以这类机构要在系统功能选择的基础上,应综合考量系统的投入成本,包括后期的系统维护成本、升级成本、接口成本、检验检查设备接入成本(这些可以在前期尽可能约定好)等,综合这些因素,选出于性价比最高的信息系统,尽可能避免前期采购价格低,后期各类支出成本过高的“误区”。
3)售后服务
应用系统的售后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比系统上线前期更为重要,系统上线的最后目的是保证后续稳定运行,支撑医院业务的运转,所以前期还应考虑厂商的售后服务,来不得半点“虚假”,尽可能选择有专业售后服务体系的厂家,除了我们常见的7*24小时的响应承诺,尽可能服务体系能具体化。
如之前我们看到过业内某厂商,提出:在没有服务中心的地方原则不发展客户;“一长两短”的服务方案,即:我们和客户沟通交流的时间尽可能长,我们到客户的距离尽可能短,我们接到客户诉求的反应时间尽可能短;为客户提供专属的售后服务系统,通过PC端和移动端都可及时登记反馈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诉求,售后工程师接单后进行问题的归类和派发,在最短的时间内予以精准定位问题,在问题结束后,客户可予以满意度评价,形成完整的服务闭环,最后形成一个强大的系统问题处理知识库,对所有客户的问题处理方案记录在案并对所有的客户共享,当您碰到问题时,可以首先在系统上进行搜素查询有无同类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在客户的一个服务周期结束后,对这一个周期内的服务问题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快速拉出“清单”,真实展现医院信息工程师的工作量,并根据数据分析对医院下一年度的服务方案提出客观的建议(如:模块较多问题不多,有的模块不多问题反而多,侧面反映医院信息人员的水平较高低)。
环境准备
1)服务器配置
本地化部署直接将系统布置在机构自己的机房服务器上,这需要医疗机构同信息系统厂商沟通好网络综合布线及硬件设备投入,了解软件运行所需要的网络及硬件环境,及日后扩展所需的支持,再进行硬件设备的投入。而且设备长久使用还有设备老化及易损件更换需求,机构需要做好周期性对设备进行巡检维护的准备,来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如果是云端部署,则无需服务器,基础设施都在云端,无需为基础设施问题困扰。云端采用的资源池模式,会根据数据的负载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不必投入更多设备。
2)网络环境优化
针对医院信息机房的外部环境,医院要合理安排机房位置,布设机房室内室外360度无死角监控设备,在机房室内外装设灭火系统以防硬件主机起火等。网络环境的安全是近几年从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尤其对医院这类应用敏感数据的安全更是尤为重要,净化医院信息化网络的环境需要有效采用内外网隔离的方式,避免医院系统被黑客、病毒等入侵,还应善用防火墙技术,杜绝不良网络的攻击,保护好信息网络数据安全。在医院日常的工作中,应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文件数据信息的等级进行备份上传,根据不同等级的安全系数、文件数据重要程度进行适当的加密处理,保证信息安全。
系统部署
系统上线前的基础数据维护(有的称“数据字典”)的初始化维护是个庞大又要求细致准确的工程,它涉及到收费项目库、医嘱诊疗项目库、药品项目库(品名和规格)、卫生材料库、物资设备库、医院人员库及各类角色、人员的权限分配;财务的各种科目(收入项目分类、收据项目分类、病案费目分类等)、医保项目库的对照等等,它直接关系着日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数据统计的准确性,所以医院必须安排各自负责的科室工作人员配合实施人员工程师进行集中数据维护,维护完成后还需进行多级审核保证准确性,并要求负责人员签字确认。
在各种基础数据库初始化的同时,还需注意医院一些特殊业务流程的优化,如:药品库维护时,医院需确定药品是定价还是时价、分批还是不分批;药品是否分零;皮试流程如何处理;电子病历是否时限控制等,这些流程的优化和数据的初始化直接相关,这就要求前期医院科室业务人员要和实施工程师多沟通,多交流。
前期各类数据初始化完成,各类模板维护完毕,信息系统厂商应建立模拟库,并导入维护好的数据,按前期确认好的流程让所有工作站开始模拟运行,在系统运行中,医院各部门要发现问题并及时上报,直到问题解决完毕。
人员培训
在软件、硬件准备就绪之后,医院就需要开始分批次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厂商应有专业的实施人员现场为医护人员进行系统操作培训,让各科室人员尽快上手;为保证切换后的医院HIS系统高效平稳运行,厂商应在培训完成后组织各个角色的考试,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给院领导,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正式使用,建议医院一把手或分管领导牵头制定培训考核制度,将人员的学习考核结果纳入到奖惩制度中。当然有些医生和护士工作比较忙,可能不一定能每次都到场,可以让厂商提供一些操作手册或录制操作视频供学习,但笔者建议在系统上线前的上岗培训尽可能能进行实操培训,效果更好,在系统上线后可以提供操作手册之类的文字或视频学习。
另外医院还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能保证医院管理系统的平稳、安全、准确运行,也能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工作人员,防止人为破坏网络及信息的安全。
模拟运行
培训完成后,我们就需要做好上线前的各类准备工作,包括工作站的部署(包括各类部件的部署),可以让厂商把客户端的安装部署包封装好,放在FTP服务器上,安装部署时直接从上面下载,从而保证安装包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其次是各类接口的调试,特别是医保接口的测试,一定要让医院的财务科和医保办认可;再就是各类票据的调试打印,除数据准确性外,尤其是窗口业务的票据打印,有时候和打印机本身有关,需特别注意。最后进入全流程模拟运行阶段,建议统一组织,院领导参与,找个相对空闲时间段,从挂号、收费、医嘱、病历、检验、检查、药品、手术、麻醉、输血等流程全部走一遍,发现问题,马上修正,这个过程工程师和医院信息人员应安排专人负责落实。
正式上线
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模拟运行问题处理完成后,项目组就需根据前期实施计划确定的上线时间和上线方案进入到上线环节了,这个过程应在之前的上线方案中比较详细地体现出来,如:新老系统的时间切换节点,一般在晚上;住院病人的结算(尤其是医保结算);药品库房的盘点,包括各类库房的盘点,切换期间新老库房的数量过渡等等,都需尽可能考虑周全。即使前面准备工作做的如何充分,但也不可避免在实际运行后带来的问题,这里有操作人员对陌生系统磨合的不适应,也有医院业务流程前期确认存在差异,但只要前期准备工作做的踏实,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造成较大影响,所以没必要过度焦虑和担忧,随着大家慢慢熟悉,系统也就趋于稳定,流程也趋于固化。上线后问题较多,在大约一周的时间过后,系统操作问题基本稳定了,这个时候需要把财务问题放在第一位,费用问题应该是系统运行的“底线”,如果费用问题一直不准,可想而知系统稳定运行就无从谈起了,不要以为这是个基础问题,笔者在碰到过的系统运行多年财务报表数据还一直不准确,财务科被迫仍在做“手工账”这样的医院并不少见。
医疗信息系统已成为医院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与技术环境,随着信息系统内涵不断拓展和延伸,将稳步推进医院业务流程深入再造,也将更有效地整合和重塑业务系统,使得医院管理向更加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