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近年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推广应用,自2010年开始,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微医、快速问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平台快速发展,甚至线下还出现了互联网医院。那么,互联网医疗平台究竟是一时的风口还是一种趋势?10月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七届“深度思考论坛”聚焦了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信息系统系副教授罗继锋担任主讲。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余明阳主持论坛。
罗继锋认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源于两大背景。一是医疗资源的供给和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者将增多,医疗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将变得更为突出。据统计,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将突破4亿。与此同时,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着资源不足以及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特别是一线城市。由此导致“看病难”,常常出现“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的现象,医生和患者双方都承受很大压力。二是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因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较大降低信息成本(包括信息生成、收集和传播等成本),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功能可以融入到传统的物理性质的实体中,从而使产品变得更加智能化,衍生了一系列创新,进而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商业模式。例如,零售业、出租车、金融业等。信息技术同样也引发了医疗行业的改革,用户可以搜索与医生、疾病相关的信息,可以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实现数据共享,促进医生与患者、患者与患者、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交流,乃至远程医疗。数据显示,2015年大约有22%的网民开始用互联网进行医疗服务,到2017年已经增长到32.7%。
正是因为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互联网医疗的投资也越来越多,从2011年的50多亿元,到2017年市场规模已达300多亿元。据预测,到2020年市场规模可能将达到900亿元。在互联网医疗企业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大的企业主要是以医疗平台的形式出现。
罗继锋指出,平台经济有其特别的特征。首先是间接网络效应,即平台一侧的客户价值通常随着另一侧的参与客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有助于创造较高的进入门槛。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很多平台也具备规模经济,即它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随客户或交易总数的增加而减少。这些无疑有利于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
但是,罗继锋同时强调,互联网医疗平台和传统的互联网平台有所不同,其发展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用户多样化需求与资本扩张的矛盾。用户的需求具有多样性,这使得互联网医疗平台很难成为“倾斜性市场”,出现类似于滴滴等的自然垄断。这就与资本扩张产生了矛盾。二是监管与创新之间存在张力。因为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在线医疗中信息的多样性以及无法面对面沟通等特征,使其信息不对称问题尤为突出。这使得监管成为难点。监管包括平台自律行为、行业自律以及政府监管。监管过严会导致市场没有办法创新,监管过弱会导致市场没有办法发展。三是用户参与和活跃程度。类似于所有网上社区,互联网平台用户的参与是平台发展的关键。但大多数的平台都面临用户在前期比较活跃,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变得沉寂等问题。能否应对上述三个挑战,决定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到底是风口还是趋势。
在圆桌讨论环节,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三位青年学者:侯立文、黄少卿、罗俊,结合自身研究,表达了各自对互联网医疗平台发展的见解,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问答互动。大家认为,就互联网+平台实践来说,中国并不比西方国家走得慢,甚至有可能比它们走得还快。所以,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对于世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医疗行业是准公共产品,所以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发展模式与滴滴、淘宝等会有很大不同,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有专家打了个比方,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医疗平台都是“淘宝”,也有可能是“大众点评”,即在评价推荐等服务上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对于互联网医疗平台未来到底会往什么样的方向走,与会者认为,这取决于我们把什么看得更重要,最终呈现出来的是多方多重博弈、多重选择的结果。